首页 > 文化动态 > 非遗资讯

吕正操的“桑园突围”诠释了抗战时期伟大的人民力量

发布时间:2025-05-18 来源: 妖娆的野百合公众号 投稿作者:刘亚宁 字体 [   ] 

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

1937年10月14日,东北军第五十三军第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在晋县小櫵镇誓师回师北上抗日,改编为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等各方抗日武装联合开展游击战争,至1938年4月,在冀中地区相继建立了44个县的抗日政权。至此,东起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起平津、南至沧(县)石(家庄)路之间的冀中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

冀中战区的军事力量有一套健全的武装组织,即民兵、游击队、和正规军三种武装力量的密切配合。冀中军区也是八路军在华北最强大、最富裕的根据地,它的形成不但扩大了晋察冀根据地,使路西山区能够得到平原物资上的支援,还同其他根据地起到了呼应配合作用,有力地牵制了敌人,等于在敌人心脏插入一柄尖刀。

冀中平原,素有“华北粮仓”之称,冀中根据地和路西山区根据地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聂荣臻曾指出:“山地是后方,平原是粮仓。平原上的斗争不好坚持的时候,部队可以撤到山岳地区休整;山地需要粮食和布匹的供应,平原地区给予大力支援。”

从1940年7月至1941年4月,冀中平原根据地就向路西的山区根据地运去粮食1900万斤。

在“百团大战”中,冀中部队发动破袭正太路战役,对平汉路、北宁路、津浦路以及石德路、沧石路等进行了广泛的破击,共毁公路、铁路500多公里,炸毁桥梁20座,收割电线27000多斤,毙伤日伪军1300多人,有效地阻止了平汉路敌人向正太路的增援。还组织了任丘、河间、大城、肃宁地区战役,先后歼灭日伪军1500多人,拔掉敌据点29个,摧毁了这一地区大部分敌伪组织和敌人在冀中地区建立统治的阴谋。

但冀中军民这一系列的对敌打击,也暴露了冀中的抗战力量,引起敌人的加倍注意和疯狂报复。特别是在“五一大扫荡”时,冀中环境异常恶劣,日伪军为了打击冀中军区,在冀中平原修起一千七百多个据点,修筑七千五百多公里公路、四千多公里封锁沟,把大平原分割成二千多块,富庶的冀中平原变为了“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到处冒狼烟”的人间地狱。使这块中国富庶之地,变成了日寇杀戮的战场,敌人对冀中军民用大规模烧杀、抢掠、抓捕、毒打等各种高压手段,使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倒在血泊之中,让这块慷慨悲歌之地出现了黎明前最黑暗时段。

其实,早在“五一大扫荡”前,作为冀中军区司令员的吕正操一直就是华北日军重点围攻的目标。

回民支队在追悼马本斋动员大会上表演刺杀

河北蠡县桑园乡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但是在一九四一年四月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针对吕正操险象环生的围追堵截。。

一九四一年四月,吕正操随身带着七十来人去十分区慰问(河北安新、容城一带),吕正操在慰问后返程途中遇到了鬼子进攻,这次进攻的鬼子们对吕正操怀着势在必得之心,吕正操转移到哪里鬼子就紧跟到哪里。

吕正操在徐水县崔庄与回民支队的一个营及剧团会合,一路在回民支队掩护下迂回辗转、闪展腾挪的设法甩掉敌人;他从容城县兜转了一圈,转战到白洋淀的郭里口的芦苇丛内躲藏了两天后,又带着回民支队和剧团坐雁翎队的船,到达白洋淀南边的北冯村,稍事休息,穿过高保公路,又急行到蠡县桑园。到桑园没多久就就听到身后传来激烈的枪响,此时,吕正操已经被敌人重重包围了,处境十分危急。

回民支队迅速就地在桑园和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杀。 警卫连则一路护着吕正操向反方向转移,等吕正操打到了蠡县潘营村时,敌人又从北面、东面合围过来,千钧一发之际,这时,在这次转移中追随吕正操的一位叫杨兆卿的回民支队指导员,在完成阻击任务撤退时腿部负重伤,他毅然把身上带的文件包交给通信员,命令通信员赶紧撤退,自己拿着两枚手榴弹,等日军像一窝蜂向杨兆卿扑来,他抛出一颗手榴弹,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后,敌人被杨兆卿的气势威慑,停止进攻了片刻。当敌人发现只有他一个人时,就调来两挺机枪,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杨兆卿顽强地用驳壳枪反击,子弹打光后,他迎着敌人冲上去,在敌群中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壮烈牺牲。这种胶着危殆的包围战一直打到了天黑,吕正操借着夜色又转到清苑至张登的公路边上,胜利摆脱了日军的追踪合击。后又进到了高蠡公路,黄昏时又折回到博野县的城东村,才完全进入安全地带,脱离危险。

杨兆卿的尸体也是被潘营村的村民掩埋的。而杨兆卿的后人近七十来年苦苦寻找他的葬身之地都未果。直到在2012年潘营一村民自筹资金在埋葬烈士的原址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纪念碑建好后,引起了国内多家媒体关注,杨兆卿已古稀之年的女儿杨秀华才从报纸上获悉亡父的安葬处,带着祖孙三代人来到了纪念碑前凭吊。

这段经历给吕正操留下深刻印象,在突围回来后他曾经作诗记录此事:

桑园突围破晓间,战士奋战苦衣棉。

寇追情急急似火,春日昼长长似年。

马逸人散阵不成,往来冲突西复东。

天似有罗地似网,此起彼伏相呼应。

回支骁勇天下闻,有女如龙叱风云。

从容破敌却追兵,过路入营日西沉。

就榻疲顿举足难,梦少神安醉黑甜。

翌晨欢庆青年节,人马一一散复还。

底下有道道有沟,是真罗网疏不漏。

倭寇纵有黔驴技,人民眼底一蜉蝣。

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

在“桑园突围”中吕正操之所以能摆脱掉敌人的如影随形的重重杀机,是依仗冀中军民视死如归的合力掩护才成功脱险。这也是信仰的力量,当时的部队唯有八路军不忘老百姓,他们想百姓之所想,忧百姓之所忧;他们为了民族大义抛家舍业抗击侵略者,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老百姓、为了国家。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知道谁在救穷人,谁在帮穷人办事,坚信共产党八路军有能力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让人民过上幸福安稳的日子。

就是凭着这种信仰让冀中军民拥有了战胜苦难和黑暗的力量。为了有效地打击敌人,整个冀中平原的抗日军民在血与火中携手奋起反抗侵略者,他们运用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交通破击战等组织反扫荡;军队化整为零,瞅准时机打游击战,破坏敌人的“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老百姓则坚壁清野,不让鬼子抢走一粒粮食、一只家禽、一头家畜……

新中国成立后,吕正操一直把“人民是靠山”挂在嘴上、记在心间,这对他来说绝不是空谈,他通过切身体会,深深明白,在那场和侵略者实力悬殊的战争中,冀中军区能够最终迎来战争的胜利,依靠的是冀中人民的支持。在战斗最残酷时期,是冀中军区那些“堡垒户”和“干娘”们,他们把冀中的干部和战士当亲人对待,不但把最好的饭食、最好的房间留给他们,还义务为他们站岗放哨、传递情报,而挖地道、埋地雷、藏文件和照顾伤病员更是少不了他们。

一九三九年三月,深县(现称深州市)一个县即动员了两万三千七百余乡亲,将全县公路进行了两个小时全面破坏,破路一百六十五里。在安定公路之间,一夜曾发动一万七千名乡亲,从定县(现称定州市)城关直到安国城关七十里路,进行了彻底破坏。

河间县宁家庄村史瑞香是全县唯一的女村长,妇救会主任贾书敏是村里最早入党的党员。她们组织妇女自卫队六十多人,给八路军站岗、放哨,每年给“县军需供应处”做四百件军衣,一百双军鞋。

像这样的事例在冀中军区举不胜举。

“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

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

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

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失去老百姓的支持,在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八路军就无法立足。八路军指战员最爱老百姓也最懂老百姓,他们和老百姓建立起来的深情厚谊渗进了骨子和血液里,根深蒂固、牢不可破。

一九八五年吕正操还专程回冀中探望过一次和他一同战斗和生活过的冀中乡亲,这次探望历时八天,走了十二个县,十一个村镇。当时冀中五十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认出了他,听说他来了,乡亲们都争着跟他搭话、拉手、问长问短,场面热烈的让他热泪盈眶。也只有全身心把自己置身于人民之中的共产党、八路军,才有资格享受和老百姓这种毫无隔阂的交流。

时光可以消磨人们的记忆,但信仰是永存的。吕正操在“桑园突围”的诗作中写出:“倭寇纵有黔驴技,人民眼底一蜉蝣。”的豪言壮语,正是因为他身后有冀中人民做靠山,给予了他最大的底气。毛泽东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只有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一颗露珠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通过当年冀中军区党和人民的鱼水情,可以看到整个政党的希望。共产党一向是把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绑在一起,与人民同甘共苦、血肉相依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为共产党的精神所感化才衷心拥戴它。在《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中李公朴说:“今天根据地的建设,具有未来新中国的雏形这么一种性质”。

习近平说:“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这是传承的声音,是党的初心,更是党的行动指南。

作者|刘亚宁 文章来源|妖娆的野百合公众号

上一篇:富行其德王子纯

下一篇:返回列表

河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主管    网络信息中心 主办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冀ICP备2023009938号-3冀公网安备 人员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