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业腾|以笔为炬传正道:传媒写作弘扬正能量的红刊担当
当信息传播进入 “秒速时代”,传媒写作早已超越 “记录事实” 的基础功能,成为塑造社会共识、凝聚精神力量的核心载体。作为扎根内地、立足澳门的传媒机构,中国红刊传媒及《红刊》杂志始终坚信:弘扬正能量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传媒人回应时代之问的必然选择,更是我们连接内地与澳门、助力 “一国两制” 实践的使命担当。
正能量的传播,从来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澳门作为 “一国两制” 的成功典范,正以 “背靠祖国、面向世界” 的姿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其中,传媒写作既是 “见证者”,更应是 “推动者”。我们曾记录澳门青年赴内地创业的奋斗故事 —— 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科技创业者,到珠三角乡村振兴的实践者,这些鲜活案例让 “家国情怀” 不再是抽象概念;我们也曾聚焦内地与澳门的文化交融 —— 从澳门非遗项目 “凉茶配制” 走进内地校园,到内地传统戏曲在澳门舞台绽放光彩,文字让 “同心同源” 的文化根脉愈发清晰。这些正能量的传递,不仅让两地读者看见发展的机遇,更让 “团结奋斗” 的精神在跨地域传播中深入人心。
反观当下传媒写作领域,仍有少数声音陷入 “流量至上” 的误区:有的为博眼球,将个别负面事件放大为 “社会通病”,用焦虑情绪替代理性分析;有的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刻意弱化主流价值观,甚至传播片面解读;更有甚者,在涉及国家主权、澳门发展的议题上,用 “碎片化信息” 误导公众。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传媒的职业道德,更忽视了澳门作为 “中西方文化交汇地” 的特殊责任 —— 当外界需要了解真实的中国、真实的澳门时,我们的笔若失去正能量的底色,便会失去传媒应有的公信力。
对于《红刊》而言,弘扬正能量的传媒写作,需把握三个 “着力点”:
其一,以 “真实” 为根基,挖掘跨地域的正能量故事。正能量从不缺素材,缺的是深入肌理的挖掘。我们计划组建 “大湾区正能量报道小组”,既走进内地的产业园区,记录科技工作者攻克 “卡脖子” 技术的坚守;也走进澳门的老街巷,讲述普通市民传承中华文化的日常 —— 比如澳门 “老字号” 商铺坚守诚信经营的百年故事,澳门社团组织服务社区、帮扶弱势群体的暖心举措。这些 “不刻意煽情、不夸大其词” 的文字,才能让正能量真正 “触达人心”。
其二,以 “创新” 为手段,适配跨群体的传播需求。澳门读者兼具中华文化认同与国际视野,内地读者对澳门的发展充满好奇,这要求我们的写作既要 “接地气”,又要 “有高度”。我们将在杂志开设 “湾区正能量” 专栏:用 “图文 + 短视频” 的形式,让内地读者直观感受澳门的城市活力;用 “双语解读” 的方式,向澳门青年解读国家政策中的机遇;更会推出 “红刊正能量人物榜”,每年评选内地与澳门的优秀建设者,让榜样的力量通过多形式传播触达不同群体。
其三,以 “责任” 为内核,坚守跨文化的价值底线。作为连接内地与澳门的传媒平台,我们的写作始终明确:正能量不是 “回避问题”,而是 “解决问题” 的积极导向。面对社会议题,我们既不回避发展中的挑战,更会聚焦 “如何解决”—— 比如报道澳门青年就业问题时,既客观分析现状,更重点呈现内地与澳门联合推出的就业扶持政策、成功案例;面对文化差异,我们用 “求同存异” 的视角,书写两地在文化交流中的共识,让正能量成为跨越地域、文化的 “粘合剂”。
此刻,站在澳门回归祖国 25 周年后的新起点,《红刊》深知:弘扬正能量的传媒写作,既是我们对读者的承诺,更是对 “一国两制” 实践的贡献。我们将继续以笔为炬,既写内地发展的 “壮阔波澜”,也写澳门民生的 “烟火温情”;既传递国家发展的 “大格局”,也记录个体奋斗的 “小确幸”。让每一篇文字都成为连接心与心的桥梁,让正能量的光芒,照亮内地与澳门携手前行的道路。
传媒写作的力量,在于当人们需要方向时,我们能给出坚定的指引;当人们需要温暖时,我们能传递前行的力量。这是《红刊》的担当,也是所有有责任感的传媒人的共同追求。愿我们以文字为帆,以正能量为桨,在时代的浪潮中,驶向更广阔的未来。(作者孙业腾系中国红刊传媒集团澳门《红刊》杂志编辑部主任)
编审:刘鑫闻
责任编辑:赵道远
版权声明:本作品著作权归本网独家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
上一篇:杨成武“梯子沟”突围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