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忠学:澳门文化传播的“摆渡人”
红刊杂志社编辑部电(孙业腾)在澳门这片中西文化交融的沃土上,爱国爱澳核心价值早已融入澳门社会的方方面面。红刊出版社副社长秦忠学的红色出版实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扎根生长。
深耕红色文化的出版实践
1974年,秦忠学考入河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后进入政府部门,在多年任职中逐步养成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1996年,秦忠学转向商业领域,2006年移居澳门。尽管人生轨迹几经转折,但他对文化事业的关注从未中断。

秦忠学和团队参观国家安全教育展后写感言
2021年,秦忠学加入澳门当地文化机构红刊出版社后,提出“出版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文化使命”的运营理念,牵头策划“红色经典再发现”系列丛书。为让红色历史文化在澳门落地生根,他带领团队历时两年,走访12位澳门老居民,整理形成6万字口述资料——这些承载着本地记忆的资料与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为红色叙事增添了鲜活的澳门注脚。他说:“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澳门,我希望通过出版工作,让红色文化被更多人理解和认同。”
在主题出版方面,秦忠学策划出版了《大道相通——澳门高质量发展新论》《知有彩云在天》等精品图书,紧扣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时代命题,从宏观政策与地方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为学术研究提供参考的同时,也助力公众理解政策精神。
在日常编辑工作中,他坚持“内容为王”,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并加强选题的专家论证机制,从策划到付印层层把关。2023年,其参与策划的《红色文化赋能湾区发展》丛书,通过深入挖掘粤港澳大湾区红色资源,兼具学术价值与可读性,成为该领域的一项代表性成果。
拓展红色文化传播路径
在秦忠学位于澳门中华总商会大厦的办公室,推门可见“守正创新”四个大字静默地悬挂于墙上,这是他多年文化求索之路的生动写照。面对数字化浪潮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他始终以这一理念为指导,积极推动出版领域融合发展。由其牵头实施的“红色云展厅”项目,运用3D建模和VR全景技术,对叶挺故居、冼星海纪念馆等红色场馆进行数字化复刻,打造出沉浸式文化体验平台。这一举措不仅拓展了红色文化的传播维度,也使其从传统的“静态展示”逐步转向更具交互性的“动态体验”,为红色革命精神的当代传承探索出新路径。
2023年,他参与启动“红刊抒濠情——庆七一澳门红色文化书画展”。展览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为主线,围绕“红军长征”主题,集中展出《遵义会议》《彝海结盟》《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等六幅巨幅中国画作品(单幅10米长、2.5米高)。这些画作既独立呈现关键历史节点,又连贯成篇,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画卷,艺术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壮阔历程,展现出不惧艰难、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与深厚的爱国情怀。展览期间,累计吸引约3万人次参观。

舞剧《丝路花雨》在澳门演出时的集体合影。
同年,在“甘肃文化旅游周”活动中,他参与组织经典舞剧《丝路花雨》赴澳演出。当“千手观音”“反弹琵琶”等经典舞蹈重现舞台时,近2000名澳门观众报以热烈掌声,现场反响良好。

澳门各界参观“世界文化遗产百米丝绸长卷展”。
在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方面,他参与策划的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百米丝绸长卷展”,以《云冈石窟》《中国皮影》等作品织就文化长卷,在澳门及葡语国家巡展,吸引了近5万名国际观众。与此同时,他积极探索“文化+科技+产业”的融合路径,通过将红色文化IP转化为文创产品与数字藏品,助力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共同提升。此外,在他的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出版联盟”成立,旨在打造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品牌项目。
搭建红色文化的交流桥梁
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传播深入当地社会,2024年,由秦忠学策划发起的“红色书香进社团”活动,在澳门中华总商会红刊读者服务中心启动。活动每周举办不同主题的文化沙龙,组织编辑团队走进多个社团,根据需求定制阅读活动,并配套开发AI互动课程,累计覆盖近600名澳门青年。在此期间,他还组织出版了《我身边的美好》等青少年读本,以青年视角传递红色文化。

陇澳两地师生庆澳门回归二十周年交流活动。
在支持青年成长方面,由他发起的“忠学奖”奖学金计划,每年资助河北美术学院优秀学生,鼓励他们在艺术创作中融入红色主题。该计划设立以来,累计发放奖学金百万元,支持了包括李佩翔在内的多位在全国美术赛事中获奖的青年学子。此外,他还推动红刊出版社与甘肃临夏县建立文化帮扶机制,通过“陇澳文化周”等活动,助力临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秦忠学看来,出版不仅是文化产品生产,更是价值观念传递。出身化学工程系,又转型为文化传播者,他用四十年时间实现了职业赛道的转换。在《红刊》创刊四周年寄语中,他曾写道:“把一本本红色文化书籍送到澳门市民手中时,传递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信仰的力量。这种力量,将永远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濠江之畔,秦忠学与红刊团队的文化传播之路仍在继续。他们将坚守在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交汇点上,以内容凝聚共识,用创新激活传统,用一份属于出版人的坚实答卷回应时代的召唤。
编审:刘鑫闻 王正义
责任编辑:孙业腾 赵道远
版权声明:本作品著作权归红刊杂志社独家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
文章来源:红刊杂志社
下一篇:返回列表